前几天,我们聊了宝宝容易夜醒的问题,今天来聊一聊宝宝晚上怎么都不肯睡的小烦恼。
不要说宝宝,就像阿宅这么大的成年人,晚上11点多了,眼皮都快撑不住了,还是要多划一会儿手机。
为什么呢?
因为内心深处就觉得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刻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,白天是一个无情的打工机器人。只有等到了晚上,时间才可以让自己随心支配,这种时间属于自己的感觉真是太棒了,棒到很累也不愿意睡去。
推己及人,宝宝是不是也有某些原因才迟迟不愿意睡觉呢?
一
分离焦虑——不想分开
对于宝宝的睡眠问题,有些是晚上醒了难以独自再次入睡,有些索性一开始就不肯睡。这些宝宝每次到了要睡觉的时间,总会东摸摸西碰碰,即使困到眼皮打架,已经精疲力竭了,也要强撑着吼两嗓子,死活不肯上床睡觉,搞得爸爸妈妈也累得不行,却无计可施。
其实,就像成年人迟迟不肯入睡,是因为对自我时间的眷恋。那么换一个角度去想,宝宝是不是也因为眷恋一些东西而不肯睡觉?
其实自7月龄起,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,他会特别黏爸爸妈妈,从谁都可以抱的社交达人,变成看见陌生人就紧张或害怕的社恐患者。分离焦虑的症状在10~18月龄达到顶峰, 在1岁半到2岁逐渐消失。
结合分离焦虑,我们不难发现,睡眠时间是宝宝和爸爸妈妈分离最长的时刻。宝宝一把眼睛闭上,就看不见爸爸妈妈了。而在宝宝2岁之前,还不具备客体永恒性。也就是宝宝在2岁之后才能理解,即使这个物体不在眼前,它也是存在的。
宝宝害怕睡着后,爸爸妈妈就消失了,自己再也看不见爸爸妈妈了,所以才不肯睡觉。宝宝是用不睡觉的行为来表达,我需要爸爸妈妈,我不想和爸爸妈妈分开。
对于宝宝的分离焦虑,我们可以用一场充满温情的睡前仪式去缓解。
二
睡前仪式——表达爱
任何的感情都需要时间去过渡,而睡前仪式就是表达爱的时间,让宝宝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意,在满足中结束这一天,愿意上床睡觉。
睡前仪式每个家庭都不尽相同,总的来说有这几个环节:洗澡、刷牙、换睡衣、读绘本、关灯、互道晚安,入睡。
睡前仪式最好有固定的时间、固定的场所、固定的模式,这样宝宝更容易把睡前仪式和睡觉连接起来,知道睡前仪式结束后,就要闭上眼睛睡觉。
睡前仪式在环节的选择上,最好是比较温馨、平静的活动,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进行挑选,小月龄宝宝可以听一小会儿舒缓的音乐,而2岁以上的宝宝可以读一些轻松愉悦的绘本。
不建议玩过于激烈的游戏,或者讲一些恐怖故事,这会让宝宝的情绪过于激动和害怕,更难以融入到睡眠的氛围中。
也不要让宝宝看手机或平板电脑,屏幕的灯光会刺激到宝宝,使宝宝大脑产生的褪黑素减少,影响宝宝入睡。
做完这一切,就可以把宝宝放在婴儿床上,互道晚安,然后睡觉了。
三
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
睡前仪式做那么多,目的是要让宝宝感受到我们的爱,在满足当中入睡。所以睡前仪式成功与否,最重要的是,我们有没有全心全意地陪伴宝宝。
一边进行睡前仪式,一边玩手机、心不在焉,是绝对不行的。宝宝心思是非常细腻的,我们的一举一动宝宝都能感受到。我们的不专心会加剧宝宝的分离焦虑,使他更爱闹腾,通过闹腾来确认我们的爱。
当我们享受与宝宝的睡前仪式,乐在其中,宝宝感受到我们满满的爱意,相信这些爱意足以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。
本文由 阿宅 原创撰写:阿宅的育儿笔记 » 宝宝每晚都不肯睡?都是分离焦虑在作祟,一招教你破解
转载请保留出处和原文链接:https://azhaiyuer.com/yuer/410
受教了,原来孩子这么小就有分离焦虑
是的,养育孩子是一门科学,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,科学育儿